在全球医疗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,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很重要。自2009年成立的“百人计划”始终致力于为北京协和医院输送中青年骨干人才,助力医院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提升。2023年,为了更恰当地响应医院高水平发展的需求,“百人计划”进行了升级。重症医学科的周润奭副主任护师受此基金资助,前往新加坡中央医院进行为期28天的访学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随着她的脚步,一同走进新加坡中央医院,探索在那里见闻的种种。
新加坡,一个地处东南亚的城市国家,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,融合了多元文化与民族风俗。这里的医疗服务不仅体现了高效和专业,更彰显了对患者人文关怀的重视。走进新加坡中央医院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医院优美的自然环境,医院大楼坐落于山坡之上,与周围的绿色植被浑然一体,打破了一般医院封闭式设计的传统观念。
在这个医患关系中,文化和习俗的多样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。新加坡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,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,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宗教、语言与风俗,形成了新加坡独特的多文化社会。这使得医院在日常接待中,更看重患者的文化适应性与多样化需求。医院内有多种语言的标准化沟通手册,以确保所有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获得确保的信息和服务。此外,医院的楼道上会张贴各种指示性标志,不一样的颜色与数字的结合,使得患者在医院内的导航变得简单明了。
在与患者互动的过程中,医院通过二维码等现代技术方法,鼓励患者和家属提出建议与意见,充分重视患者的声音。这种反馈机制不仅让医院能够持续改进服务的品质,还极大地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感与满意度。同时,新加坡中央医院在保护患者隐私方面表现非常出色。每一张病床之间设置了可滑动的围屏,医护人员在进行处置时,都会先行关闭围屏,以确保患者的隐私不被侵犯。尤其是在ICU病房,护士们在查房前都会帮助患者进行护理,时刻保持他们的整洁和尊严,这一些细节不禁让人敬佩。
新加坡中央医院的护理管理则展现了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。在重症病房中,环境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患者的心理需求,通过精巧的天花板设计,呈现出美丽的自然景观,缓解患者在陌生环境中的焦虑与孤独。在访学期间,周润奭从护士的沟通和照护中看到了新加坡医务人员的高水平服务。尽管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为英语,但出于对年长患者的关怀,护士们会尽量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做沟通,耐心回答他们的疑问。
在医院的日常运作中,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是新加坡中央医院护理工作的另一大特色。从院感防控、员工素质培训,到科研创新,医院针对每个环节制定了详尽的制度。例如,在重症患者转运时,前后要通知的部门、升降电梯的使用等环节都有清晰的规定,以此确保转运过程中的安全与顺畅。隔离病房前的标识和穿脱隔离衣的指导,体现了医院对院感防控的严谨态度。
周润奭在重症监护室(MICU)和外科重症监护室(SICU)的两周学习中,深刻体会到不同科室之间的联动机制。每个监护室均能够实时掌握患者人数,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,保障患者的医疗照护与安全。在定期召开的工作会议上,各重症科室的护士长协同研究近期的情况和医疗要求,确保信息的高效传达与工作规范。
在新加坡中央医院,护理队伍中的高级实践护士(APN)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他们职能的多样化让医生与护士之间的沟通变得无缝对接。例如,在普通病房重症患者的会诊中,高级实践护士能为病房护士进行指导与解释,帮助实施重症科室医生的会诊意见,从而确保病人治疗的延续性与护理安全。
虽然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的学习经历仅有短暂一个月,但周润奭明白自己所收获的知识和技能意味着什么。重症护理不仅专注于患者的生理症状,更关注他们的心理与社交适应。她决心将未来的重症病房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温暖的人文港湾,使之能够更好地展现护理的真正价值。
在即将到来的“2024协和重症休克大会”上,周润奭将与来自各地的护理专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,期待借此平台推动更多的合作与成长。未来,她也将更努力地投身于临床护理、护理教学和科研中,力求为重症护理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提高。
通过这次新加坡中央医院的学习与交流,周润奭以崭新的视野思考医疗护理工作的未来。在全球化的今天,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将成为推动医院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助力。无论是在技术水平还是人文关怀方面,只有不断学习与创新,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愿“百人计划”在未来的日子里,继续为远见卓识的医者开启更多的国际化之旅,助推中国医疗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